close

前言

 

這幾年來台灣咖啡文化與消費發展快速,以台灣這二十年來進口的咖啡豆重量 每年約有百分之十以上的成長。在1989年咖啡進口總量約4000噸,到了

2011年的咖啡進口總量已成長到17685 噸。據統計,2011年台灣每人每年喝掉約78杯現煮咖啡。但跟韓國的140杯、日本的200杯,和美澳的300杯以上比較;台灣消費高達五百億以上的咖啡市場,尚有相當大的成長空間。

 

 

 

咖啡的起源

 

關於咖啡的發現 有兩個廣泛的講法,第一種講法跟羊有關係。在衣索比亞(Abyssinia)的牧羊人有日發現羊群異常興奮,經過查看發現羊群吃了一種紅色的果實。而牧羊人將這樣的消息帶回村落,附近的僧侶加以研究;利用這種果實加水煮沸製成一種飲料。飲用過這種飲料後可以保持清醒。

 

另外一種說法,是有關森林的一場火災。因為森林火災咖啡樹燒毀,咖啡果實的燒烤發出一種特殊的香氣;引起周圍居民的注並加以研究。一開始把咖啡果實放入口中咀嚼加以提神,後來加以磨碎摻入麵包作為戰士的食物;以提高作戰的士氣。

 

 

咖啡的流傳

 

直到西元1000年左右,人們才開始用水煮咖啡做為飲料。咖啡一開始在非洲各部落流傳。在13世紀經過戰爭將咖啡帶到了阿拉伯世界。阿拉伯人信奉的

伊斯蘭教,是禁止教徒飲酒。這種咖啡飲料令人興奮,類似酒精的效果。當時有宗教界人士認為違反教義,曾一度禁止咖啡的種植;但後來解禁並廣泛流傳。阿拉伯人也不斷地改善咖啡的種植與製作方式。Coffee這個詞,就是源自於阿拉伯語Qahwa;意思是植物飲料。後來咖啡傳到土耳其,變為Kahve,成為歐洲語言中這個詞的來源。咖啡透過貿易與戰爭作為介質,也漸漸傳入歐洲。歐洲上層人物開始流行飲用咖啡。十六世紀中歐洲各地就開始零星出現咖啡館,十七世紀咖啡館在歐洲普遍的流行起來。也變成當時貴族與富人的飲品,但咖啡的種植和生產一直為阿拉伯人所壟斷;咖啡價格一直高居不下。十六世紀末,一位荷蘭船長航行到也門(Yemem),得到幾棵咖啡苗,開始在荷屬印度(現在的印度尼西亞)種植成功。十七世紀初荷屬圭亞那(現為巴西和蘇利南交界)的一位外交官的妻子,將幾粒咖啡種子送給一位駐巴西的西班牙人,他在巴西試種取得很好的效果。巴西的氣候非常適宜咖啡生長,從此咖啡在南美洲迅速蔓延。也因此大量種植生產而價格下降,咖啡開始成為歐洲人的重要飲料。有趣的是跟阿拉伯世界一樣,咖啡進入歐洲後不久;部份宗教人士認為咖啡是「魔鬼飲料」。直到教宗克萊孟八世(Ippolito Aldobrandini)品嘗後認為可以飲用,教宗克萊孟八世還公開為咖啡祝福,咖啡因此在歐洲迅速普及。也逐漸向全世界普及,成為一種重要飲料。

 

 

台灣很早期就開始種咖啡

 

台灣咖啡種植是源自清光緒十年左右,英國茶商輸入咖啡苗百株;在今新北市三陜區山區開始試種。因為台灣的氣候與種植咖啡的中南美洲氣候相似,所以可成功栽種。但這階段的種植並無引起太大的發展。台灣咖啡樹大量種植,是到日據時代。1901年,台灣總督府技師田代桑引進爪哇品種,在現今墾丁國家公園地區試種,效果不錯。咖啡是三年採收的植物,1904年正式採收,種植的環境獲得肯定。後又引進更多品種,並推廣到現今台東、花蓮與高雄等地區;

1919 年,嘉義農業試驗支所(現為嘉義農業試驗所)全數收集台灣各地的品種,在該所內種植;進行研究與調查。直到1928年,台灣的咖啡開始回銷日本,獲得好評,於是種植的面積越來越大,並開始企業化經營;1936年,南投廳(今惠蓀林場)也開始種植。1941年達到種植高峰,光現今古坑鄉華山地區荷包山的咖啡樹種植的面積廣達75公頃;全盛期華山區的咖啡豆工廠有「遠東第一大咖啡工廠」之稱。咖啡豆大都銷售回日本。到了1942年,台灣全島的咖啡面積己有1000多公頃。達到栽種生產咖啡的全盛時期,後來太平洋戰爭爆發。咖啡豆非民生必需品,因此農業種植方向更改,咖啡園大多轉作其他作物。1945年戰後,華山地區的咖啡種植面積還曾擴張達113公頃。不過隨即因為咖啡豆價格滑落,咖啡田大多荒廢或移作他用。台灣日據時代,咖啡種植以外銷為主。日本戰敗後台灣沒有外銷管道,加上沒有消費人口。咖啡種植逐漸消失。直到近年以來,咖啡消費人口增加咖啡樹漸漸有農民開始種植。並發展各類咖啡農產品。

 

 

各式咖啡用具介紹

 

 

咖啡能介紹的知識很多,限於篇幅本文暫以介紹各式咖啡烹煮工具主。

 

賽風壺Syphon

 

 

賽風壺的雛型在1830年首次出現在德國柏林,賽風壺的設計是採取虹吸原理來烹煮咖啡。這種烹煮的方式經過英國人與法國人加以改良,成為大家熟悉的上下對流式虹吸壺。到了20世紀中期,賽風壺傳到日本,變成日本人在咖啡烹煮上最主要的工具。台灣在早期的咖啡廳,也幾乎都是使用賽風壺。

 

 

冰滴咖啡 Dutch Cold Water Coffee

 

 

冰滴咖啡的由來有兩種說法,但都跟荷蘭有關係。第一種看法是十六世紀末年荷蘭人到印尼爪哇島種植咖啡,由爪哇島上的荷蘭移民發明的以冷水沖泡咖啡的方式。另外一種說冰滴咖啡發明於荷蘭,荷蘭的咖啡廳將龐大的冰滴咖啡玻璃容器組裝在木座上;擺放在門口的玻璃櫥窗裡。一方面製做咖啡,一方面作為吸引客戶上門的醒目招牌。不管那種說法,改以冷水沖泡咖啡的原因;都是希望能減少咖啡中的酸味。荷蘭人認為,飲用咖啡會造成胃不舒服的原因是咖啡中的酸味在作怪。所以以冷水來沖泡咖啡能避免咖啡的酸味被萃取出。

 

 

法式濾壓壺French Press壓濾壺Coffee Press

 

 

簡單明瞭的咖啡烹煮工具,由杯子與濾網組成。類似的工具在十九世紀初就出現在法國,經過多次的改良與修改;有不同的樣式。1929年來自米蘭的設計家安提利歐•卡利馬利(Attilio Calimani),申請了濾壓式咖啡的專利。並於1958年開始生產大量銷售;並普及於歐洲各國。這樣的器具也有人用來沖泡花茶與茶葉。

 

 

 

摩卡壺 Moka pot

 

 

起源於1933年由路易吉·德梅洛 - 龐蒂(Luigi De Ponti)發明,而 Alfonso Bialetti購買了他的設計;並加以生產。Alfonso Bialetti把它命名為義大利文的『Moka』,摩卡壺普及於義大利家庭。;幾乎每個義大利廚房都有一支摩卡壺。

  

 

美式咖啡

Drip coffee maker

Electric coffee maker

 

 

美式咖啡起源沒有一定的講法,但有幾個大原則。第一電力的普及,讓廚房家電開始發展。其次簡單的設計,放入水、濾紙(或濾網)、咖啡粉;就可以輕鬆製作出一壺咖啡。這樣的產品使用簡單,價格便宜也容易普及銷售到咖啡飲用者手中。筆者三十多年前家中就有這樣的家電產品了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義式咖啡  Espresso

 

咖啡發展數百年,人類也一直在沖泡技術上尋找更多的發展。除了滴漏式烹煮外有人嘗試以蒸氣產生壓力來烹煮咖啡。在1901年由一位名為Lui-gi Bezzera發展出一種新的烹煮咖啡的機器。這類型的咖啡機以高溫、高壓的方式烹煮咖啡。希望能縮短烹煮時間,並能濃縮萃取出咖啡特有的風味。1903年Desiderio Pavoni取得Bezzera的設計專利,自1905年開始製造這種咖啡機。而這種方式煮出的咖啡被稱Espresso,之後其他的義式咖啡機生產者也相繼跟進。

 

 

膠囊咖啡

 

 

Coffee pods and Coffee capsules

 

工業革命後人類的生活方式大大改變,生活變的忙碌起來。工業越發展生活越緊湊,也一直希望更有效率的烹煮咖啡;咖啡餅或咖啡膠囊的概念也因此出現。雀巢公司於1970年正式申請了咖啡膠囊的第一項專利,經過十餘年的研發;直到1986年才正式生產這樣的設備。不過一開始雀巢公司是計劃銷售這樣的設備到商用市場,如餐廳、咖啡店但不被市場認同。直到這幾年來銷售對象轉向辦公室使用與家庭使用的市場,並加以時尚的外型設計;且邀請性格大明星代言。 才廣泛被市場接受。

 

 

 

越南咖啡

 

當然咖啡文化的發展就是人類文化的發展,也不一要很貴很好的設備才能喝到好咖啡。例如越南咖啡,簡單的四件式器材就可沖泡咖啡。越南咖啡的發展跟法國有很大的關係,法國傳教士把咖啡帶到越南;越南逐漸發展出自己特有的咖啡文化。

 

 

以上粗淺介紹各國各式烹煮的工具,希望讓對咖啡有興趣的朋友參考!參考!但怎樣才會有一杯好咖啡?嚴格來說這個問題很複雜:品質好且新鮮的咖啡生豆,

對的咖啡烘培方式,精準的烹煮手法;這樣才能有杯好咖啡!但換個角度來說 也許您有一個愉快的心情,一個放鬆緊張忙碌心情的時刻,就算是來杯即溶咖啡  那也是一杯好咖啡。您說是嗎?

arrow
arrow

    dov12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